斑马号

“小镇做题家”刺痛了舆论哪根神经(“小镇做题家”到底是什么)

小编
“小镇做题家”刺痛了舆论哪根神经(“小镇做题家”到底是什么)
“小镇做题家”刺痛了舆论哪根神经(“小镇做题家”到底是什么)(图1)

“小镇做题家”到底是什么?

“小镇做题家”这个词2016年左右从豆瓣小组被提出,特指那些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小镇做题家”的提出,实质上是用一个戏谑的语态解构一些现实的情况,既是一个自嘲的网络用语,又是一个反思教育现状、就业环境等问题的契机。

可眼下“小镇做题家”被过多地解读、嘲讽,显然背离了它原本的含义。要说清楚“小镇做题家”究竟刺痛了舆论的哪根神经,还要从“做题”“家”和“小镇”三个方面来看。

“做题”

“小镇做题家”中的“做题”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在代指“应试”。这些“小镇做题家”们大多能以较好的成绩“考”出“小镇”,被很多人抨击只会“做题”。此处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将“小镇做题家”里的“做题”换成“小镇科学家”“小镇数学家”“小镇发明家”等,大概率可能被公众认为是“天才”或者具备某种天赋的青年。那为什么“小镇做题家”却成了一种嘲讽呢?

若要说到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大多数人心中,“科学”“发明”或者“数学”,都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代表着智慧、认知与见解的能力。而“做题”只是“题海战术”,是身体力行的劳动。相较之下,缺失了天赋带来的神秘感和独特性,故而被调侃。

另一方面,考试一直被普通人视为是跨越阶层、改变命运的途径,但阶层难跨越、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现状早就引发了网络关于“学历是否有用”“读书无用论”的讨论,而“小镇做题家”中的“做题”正是刺痛了大家的这种不满情绪。

“家”

之所以把“小镇做题家”中的“家”单独拿出来,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小镇做题家”原本是一个自嘲的定义,而“家”却让它有了一定的“精英”感。一般来说我们用到“xx家”大多是指某些在某个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人群,比如“音乐家”“艺术家”“科学家”等。

而“做题家”也是比喻这部分青年在“做题”“考试”上有所建树。当然,这个比喻也非常恰当,因为 “小镇做题家”语出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他们大部分因优异的成绩考入“985”大学,应该说,能够考入“985”高校,这本就凤毛麟角了。

但在他们的自嘲中却没有这样的信心和骄傲,正是因为他们习惯的应试技巧、学习能力在大学生活面前“清零”了,在高中的“赛道”上,只有学习这一条跑道,而大学却有无数个跑道,现实与愿景的差距催生出了他们的无力感。

但是,既然是“家”,“小镇做题家”也应该看到,他们与部分“精英同学”相比或许有一些差距,但是与更多同龄的青年相比,他们拥有高校资源、学习的能力、实现阶层流动的机会,已经是千千万万普通青年中的“佼佼者”,说自己是“废物”未免过于妄自菲薄了。

“小镇”

之所以最后说到“小镇”,正是因为它是这个名词中,起到限定作用最关键的组成。这里的“小镇”特指与城市的区别,“小镇做题家”与“城市做题家”的主要区别在于经济基础、社会资源、价值认知等多个方面,也正是这些方面,成了“小镇做题家”被嘲讽的重要原因。

教育机会的相对公平并不能保证教育结果的均等,每个人在教育生活中不同的境遇和背景便会影响教育效果。由于他们“小镇”的限制,家庭能给予的支持非常有限,当熟悉的考试技巧失灵,面对大学阶段对创新探究能力和自我创造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时,“小镇”便成为了他们的“枷锁”。

“小镇”作为出身环境,并不是可以选择的,但正如镌刻在德尔斐智慧神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一样,智慧的前提便是认识自我,“小镇做题家”们不仅要看到自己在竞争中的短处,同样要看到自己被环境磨练出的终身受用的长处。

青年要确立理性的成功观,成功的标准很难定义也不可量化,更不能用金钱、权利等指标简单地对等,“小镇做题家”们要敢于突破,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新事物,确立自我对成功和成长的信念,超越”小镇“心态,丰富“做题”内涵,真正成为一“家”之才。


遇到问题?请给我们留言

请务必复制当前网址以及文章标题进行反映问题,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的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