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号

学硕要“退场”了吗?(详细内容)

小编

学硕要“退场”了吗?(详细内容)

学硕要“退场”了吗?(详细内容)(图1)

硕士生将“退场”?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的不断扩大,这个问题被反复讨论。社会上对“人才过剩”的看法,开始转向学术硕士。

西南大学经管学院日前宣布,自2024级起,将不再招收统计专业(020208专业)硕士生。另外,中国科技大学、西北理工大学也于近日宣布,将不再招收软件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东北林业大学将于2024年停止招收风景园林和公共管理两个硕士点。

这些年来,学硕一直在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与此相反,从规模上看,高校开始向“做大做强”迈进。

作为两类不同类型的硕士教育,学硕与专硕都有各自的特点与培养目标。但是,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等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甚至还有人认为,硕士学位是“低配置版”,“短学制”。

如何避免"学硕衰、专硕兴"的局面,使"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然后呢?

专业学位占三分之二

再过几个月,就是2024年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了。但是一些专业将从招生简章中消失。

近几年来,许多大学相继宣布停止在各专业招收学术硕士。学业仍在继续,专业却已经没有了,有同学开玩笑地说,他们将会“绝版”。

这一切,看起来像是一所大学在调整自己的学科设置,但逻辑上并不是这样。而中国科技大学的软件学院,更是明确提出了,要以软件工程为核心,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此外,该校还于去年宣布,从2023年起,停止招收法律学位与新闻与传播学位的硕士生。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缩减招生规模、取消招生规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像是复旦大学的软件系和经济系,国发院的北京大学,西南大学的经管学院,还有四川大学的公共管理系。

统一招生的硕士生数量一年比一年少,而推免生的比例却在不断地增加,扩招的目标以硕士为主,而一些硕士生的招生数量几乎为零。

在2022年9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的有关负责人提到,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已经超过了60%,并且正在积极推动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其招生比例达到了14.4%。

学硕要“退场”了吗?(详细内容)(图2)

中国教育网发布了《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2017年首次在全国研究生招生中超过了学硕招生,这一现象在2009年只有15.9%。

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种明显的政策倾斜。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明确提出要在2025年之前,把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提高到三分之二。

根据统计,在2020年获批/加强建设后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41所高校中,一共新增了105个硕士授权点,其中学术学位硕士4个,专业学位硕士101个。

根据上述《方案》,截至2019年9月,已累计授予321.8万名硕士专业学位和48万名博士专业学位。

除此之外,根据行业和产业的需要,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一共有599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基本上覆盖了我国的主要行业。

高职高专是如何“逆袭”的

因此,研究生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

“硕士生的培养方向是学术研究,随着我国硕士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学术研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济大学教育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认为,不少人选择攻读硕士学位,也是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并不一定对学术研究有多大兴趣。

虽然对某些学生而言,停课或许是一个“坏消息”,但事实上,停课已经成为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专为找工作而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层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教科院研究员储兆辉认为,硕士学位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在扩招的时候,都是朝着博士学位的方向发展的。

至于理论研究,那就不需要人多了。

据《光明日报》报道,在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稳硕博,扩博”,“今后,高端科研人才将以博士为主,硕士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也就是专业硕士为主”。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术硕士的培养以学术型人才为主,攻读博士学位也是除了师范生之外的唯一途径。

学术界的回归,已经很明显了。例如,专业硕士研究生不能申请博士学位,而学术硕士研究生则可以申请博士学位。

一些大学除了减少统招,增加推荐名额外,还在选拔上增加了新的途径。

复旦经济学院在2021年宣布停止招收学士学位研究生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公开资料显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内最早开展经济学研究生教育的机构之一,在国内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目前,“全国优秀本科生直博攻博夏令营”已成为复旦经济学院预选直博攻博学生的唯一途径。

学硕要“退场”了吗?(详细内容)(图3)

再者,硕士生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每一门学科都需要大量的科研人才。

同时,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战略,对招生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学校要根据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合理地布局并调整学科与专业,从而达到资源合理分配,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这样的调整,有利于学校发挥专业优势,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社会、为行业服务。

我国是一个由研究生大国走向研究生强国的国家。

不受学校“待见”的学生

作为两类不同类型的硕士生教育,学硕教育侧重于学术研究,而专硕教育侧重于实践性与专业性的培养。不过,虽然是区别培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千篇一律。

所以,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考研虽然简单,但却是一种“弱势”。一方面,由于人们对“专硕”存在着观念上的偏差,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一条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

储兆辉认为,学硕的发展历史比专硕要长得多。在普通民众看来,两者之间的区别,大概就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

很多人都觉得,专硕没有本科那么有前途。从表面上来看,硕士的考试难度要比硕士高,硕士的毕业要求也要低一些。

毕业于新闻传播专业的李杰(化名)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们学校有一位资深博士导师明确表示,不会带研究生。

储兆辉指出,许多人单纯认为,一个导师如果能把本科教育得很好,就一定能把研究生教育得很好。然而,现实或许是,一些大学的教师配置或教学模式的转变或跟不上研究生扩招的步伐。

有些导师,还是希望他们能写出一篇论文,拿出一份成果。

樊秀娣还说,很多学校的硕士都想通过开设硕士学位课程来扩大研究生的数量,但是在硕士学位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师配备、实习实践以及学术评价等方面,很多人都是按照博士学位的标准来的。

新闻传播专业是一个比较注重实践的专业.李杰说,虽然学院给学生安排了外教,都是在本地业界颇有名气的老前辈,但他还是第一次见这位外教,还是在毕业前签了字。

由于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所以很多人都在“跟风”报考硕士生。

不过,对于樊秀娣来说,很多学校的硕士,都比博士更受欢迎。“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要能拿到硕士学位就行了,他们对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不是很在意。现在很多大学里,硕士和博士都是一样的,硕士和博士都要写毕业论文,而且很难。”

不过她也注意到了,各大高校的硕士生招生竞争很激烈,很多知名高校都是第一批保送研究生的。也就是说,很多研究生都是保送名额的。

“最开始的时候,很多学校都会告诉学生,硕士和博士没有什么区别,待遇都是一样的。樊秀娣说,“但我还是觉得,我是个被歧视的人。”

她举了个例子:首先,虽然硕士和博士的学费是一样的,但是博士研究生的月津贴通常比博士研究生的少。第二个原因,就是学校更倾向于硕士生的奖学金,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论文的质量。专科生的特点,专长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总而言之,很多硕士研究生都觉得自己不被重视,甚至觉得自己被“糊弄”了。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学制逐渐向三年发展。对于陈茜来说,她已经“上岸”了,如果不算上一年的课程的话,两年的课程还是很紧张的。

不过,也有一些网友表示,硕士研究生的学费已经比博士研究生贵了,不能只提高价格,不提高质量。

据樊秀娣介绍,目前,一些大学对“双师型”师资、先进的教学设备、高质量的实习等条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与学硕相同,“扩招专业硕士生已成为国际潮流。但是,我国部分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与国家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目标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遇到问题?请给我们留言

请务必复制当前网址以及文章标题进行反映问题,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您的电子邮件